邮票,具有“国家的手刺”之美誉。新中国建立后,我国气候工作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开展,这天然也展现在“方寸国际”中。
1958年6月29日,全国气候会议在桂林市举行。会上宣告,其时散布在全国各地的气候台站已达2000多个(而1949年解放前夕仅有72个)。同年8月25日,为了宣扬气候工刁难人类出产和日子的重要意义,我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《气候》特种邮票(T24),合计3枚(图1),由闻名邮票规划家孙传哲规划。此套邮票的榜首枚名为“古仪器相风铜乌”,图画是我国汉代发明家张衡发明的“相风铜乌”。相风铜乌是我国古代公民发明的许多气候仪器之一,也是国际上最早用于观测风向的气候仪器。第二枚名为“气候观测”,图画中心为我国自己制作的探空仪,布景为显现气候学研讨目标的风、云、雨、雷、电等现象。第三枚名为“气候服务”,图画为一座劲风信号塔,信号塔上挂着一个飓风留意的信号,布景采用了一张气候台气候图,图上标明我国大陆上大部分区域受着寒流侵袭,而台湾省邻近却正受着飓风的影响。
1959年9月17日,全国农业展览馆在北京完工。1960年1月20日,我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《全国农业展览馆》的特种邮票(T37),合计4枚,由吴建坤规划。第二枚名为“气候馆”(图2),图画为冉冉升向蔚蓝色天空的探空仪及地上上的百叶箱等气候仪器,布景是全国农业展览馆中的气候馆剪影,概括地刻画出这座建筑物的表面特征。
1978年4月25日,我国邮电部又以《气候》为题发行了一套特种邮票(T24),合计5枚(图3),由女邮票规划家潘可明规划。此套邮票榜首枚名为“气球探空”,图画以青藏高原为布景,描绘的是西藏区域一个气候观测场的外景。第二枚名为《气候雷达》,图画是设置在海岸岩石上的气候雷达。第三枚名为《气候预报》,图画是气候工作者依据气候图进行气候预报的情形。第四枚名为《气候哨组》,图画以崎岖的山峦和层层梯田为布景,描绘了一个农业气候哨组进行物候观测的情形。第五枚名为《人工消雹》,图画描绘了火箭消雹的情形,火箭已在云层中爆破,破坏了成雹的天然条件,免除了冰雹对地上农作物、建筑设备和人畜等的灾祸。
1979年10月3日,为反映少年儿童从小爱科学、学科学的活动,我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“从小爱科学”邮票(T41),共6枚,由邹建军规划,其间第5枚名为《气候》(图4),图画是一位小气候观测员在百叶窗前记载气候数据的情形。画面上燕子低飞,预示着气候改变,小少年一手托着记载本,一丝不苟地调查着。
技术支持:耀仁网络